本文转自:昭通日报
本报讯(通讯员胡华伦陆元敏)近日,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开展植树活动,对株巧家五针松进行迁地移植。
迁地移植现场,该局职工手持铁铲,挖坑、植苗、复土、压实,每个环节都不落下。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,株极小种群物种巧家五针松树苗完成迁地移植,整齐排列、迎风挺立。
巧家五针松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,年首次发现时仅有34株野生植株,分布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一个海拔米左右的山坳中,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评估为“极度濒危”物种,列为全球种最濒危物种之一,同时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。
自年巧家五针松被发现以来,巧家县、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实施多个保护项目,通过野外种子采集、种子萌发实验、幼苗栽培等,实施近地移植、迁地移植,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。
据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负责人介绍,此次对巧家五针松进行迁地移植,目的是研究分析海拔高度对巧家五针松生长的影响,以指导今后巧家五针松迁地移植工作的开展,保护巧家五针松的物种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