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://m.39.net/disease/a_5424608.html西铺村,是一个周村区一个普通的村,但西铺村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村,历史应该永远记住这个村子。这里就是十七世纪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蒲松龄生活、教书、读书、著书三十余年的地方。当笔者来到西铺村蒲松龄书馆时,正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,在暖阳的照射下,一座座明清风格的建筑,更显端庄、古朴。蒲松龄书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,主要由绰然堂、振衣阁、万卷楼组成。从正面看,黑漆大门,青砖、半圆形的筒子瓦起脊,六兽站立,栩栩如生。进的正门,迎面是一个大型陶瓷壁画《晒书图》。相传蒲松龄在考试的路上,正巧遇到毕家晾晒书籍。家底不宽裕的蒲松龄酷爱读书却无力购买,借阅于他人也难以满足他读书的欲望,见到毕家的大宗图书,他流连忘返,遂心生一计,在一旁袒露胸怀面南而坐,任凭骄阳似火汗如雨浇仍纹丝不动。毕府仆人感到不解,蒲松龄说:“你们晒书,我也晒书,你们的书写在纸上,我的书藏在肚中,也怕发霉呀!”毕际有得知后立即接纳攀谈,慨叹相见恨晚。绕过影壁,便是一进三院的书馆。每个小院的主体建筑物在同一中轴线上,前矮后高,错落有致。走入第一个院落,迎面便是古朴宏丽的绰然堂。绰然堂是毕自严晚年为子孙们专门设立的“学堂”,也是蒲松龄在毕府坐馆教书、著述和休息的地方。转过“绰然堂”便是“振衣阁”。这是一幢二层建筑,雕梁画柱,整个阁的外壁饰有飞檐、雕栏、花棂。当年毕家人和蒲松龄常在这里接待亲朋好友、文人墨客。“振衣阁,也是当年毕府的藏书之地,门柱上有一副对联:“万卷藏书宜子弟,十年树木起风云。”据说,当年毕家藏书曾达5万余册,为明清中国八大私家藏书楼之一,与宁波的“天一阁”齐名。蒲松龄创作《聊斋志异》和《聊斋俚曲》,显然与常年在此饱读诗书大有关系。振衣阁前的院中,有一株形状奇特的松树:冠径8.5米,虬曲的枝丫,树冠如伞,宛若一只振须展翅的巨蝶。这就是“蝴蝶松”,学名日本五针松。书馆的后院则是高耸“万卷楼”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。万卷楼,由毕自严建于明末,原有巨量藏书,种类繁多,后藏书移于振衣阁内。此楼一度成为“备战楼”,是毕氏家人明末清初躲避战乱的地方。没有西铺的万卷楼,就没有《聊斋志异》的诞生。年轻时的蒲松龄热衷功名,曾数次赴济南参加乡试,西铺村是他的必经之路。这个叫蒲松龄的书生进入毕府后,成为一代文豪。从此,蒲松龄与毕家,《聊斋志异》与西铺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蒲松龄在毕家只教过八个学生,这八个学生相差十几岁,几乎同时跟蒲松龄读书。十余年后蒲松龄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。实际上,他在毕家后期,主要任务已不是教书,除了为毕家做些案牍事务,接待些场面上的人物,主要精力放在读书著述上了。《聊斋志异》已成为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大奇观。50万字左右的巨著,蒲松龄哪来的这么多西奇怪诞的故事,显然,单靠他个人的想象力是难以实现的。当年的西铺村,地处交通要道,是进入淄川地域的西大门,通往济南府的大道就从村前经过。那时,这里流水潺潺,古木参天,客人络绎不绝。据说,蒲松龄经常在这里设茶摆烟,招待旅人小憩,烟茶全部免费,但请每人讲一个故事。那时鲁中一带,流行着各种各样的鬼怪狐仙的段子,日积月累,蒲松龄积累了大量素材。另外,《聊斋志异》中的有些故事,还直接来自蒲松龄教书的毕家。如《杨千总》取自毕自严的亲身经历,《五领大夫》由毕际有写成,蒲松龄进行了校改。毕公权续补了《马介甫》,毕家仆人讲述了《祝翁》的故事。而毕怡庵所做的一个梦,也成了蒲松龄笔下的《狐梦》。此次由淄博张店-周村西铺村骑行往返85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