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松在不同环境中的挖掘方法

马尾松,又名山松,松科松属,在岭南地区广泛分布,资源充沛。近年来,随着松柏类盆景的盛行,马尾松盆景已成为岭南盆景的热门树种之一。

以下是介绍在各在不同地质及环境中的挖掘方法。

这是一棵地径约18厘米的生长在石多土少而且比较松散的乱石堆环境中的山松,工具只需一锄一锯一剪,另加一两条胶带和一片“布”(可以是遮阳网、编织袋等),见图一。

首先将表层乱石挖去5~8厘米,直至见到树根,生长在这种环境的树一般浅表无根,这样做也是为了尽量减少打包时土坨的重量而考虑。然后环挖,不能死劲挖,以防弄松根部土团,要象考古挖掘一样轻抠慢挖。新手或无经验者要留大些泥坨,泥坨越大越不容易松散。可从图三中的3或处下锯,下锯前用遮阳网把土坨包往并捆好胶带,这样就不会因为锯根引起的震动从而减少了土坨松裂(散)。根的多少是成活的关键,打包后把外露根弯向泥坨。

这棵松挖开后发现是长在一块巨石上,比效少见且难得――肯定无主根,这样的桩成活率极高。这时可以往泥胆内把石块轻抠下来,减小土陀质量,最好整成椭圆形的。

把土坨捎到理想程度后,用“布”包起来,下方的布要多预留长一些.

用胶带作第一道捆绑,不可太用力,大些的桩最好能两个人一起操作。

捆绑好第一道后,把底部预留的“布”往上翻,以便观察挖找主根。

这棵只有小小的一条主根,只须轻轻一推就能把桩掀翻,但无大石在下方时,就要往下轻轻挖找主根并把主根锯断。

然后把底部预留的“布”拉下来垫住底部土坨,并作第二道捆绑,可比第一道稍微用力。

把捆绑好的桩放在高处享受,在休息的空当把桩重新审一下。

对树桩审视后该锯的锯该剪的全剪了,可去可留的一定要留下,这也是给树桩初步做平衡,具体裁剪多少才算达到平衡全凭经验,这个问题说法不一,没有标准尺寸。总地来说,要根据细小根的多少和泥胆的大小以及枝叶的多少来决定。

运回去后可直接下地,现在地下温度比地上温度高,当然也可直接上大盆,如果是用遮阳网打包的,可连同遮阳网一起下地不必解开,好处是土坨不会因解开包装而松散。即使有点松裂(散)也无大碍。本人习惯把“布”打开下地,好处是回填土可很好地与土坨紧密结合,也利于多年后对根部的回缩操作。挖坑时要考虑地形的高低和当地的气候,地势高且雨量少要深挖反之浅挖。

每根小枝条上的芽只留两到三个,这有利于养份的集中提供。

剪口处会流松脂,这时的封口极其重要,可就地用泥土把“伤口”堵住。这时的下山桩因原来提供养份的根被剪去了大部分,无多余的“血”供养树体,如不及时止“血”成活无保障。松桩下地或上盆,不能立马浇水,可根据季节和气候二~八天方浇水,原因是浇水会“冲淡”“血”的浓度,根部“伤口”还没“堵”稳。

把树桩作最后一次“平衡”。接下来就是养护问题了,成败与否全在今后的喷水上。

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可以提前一年断侧根,然后再回填细土,用遮阳网圈住根部,然后再适当剪掉一些枝和叶。这样来年再就可以直接断主根移植,这样基本成活率就可以达到%以上。

—THEEND—

文章来自网络,鸣谢作者!

声明:本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xianbdfyy.com/afhhy/626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1902778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