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石盆景、中国树木盆景的流派在宋代(特别是南宋)已有萌芽,各地在盆景技艺,艺术形态上已显露出自己的特色。到明清时期,各地比较稳定的地方特色已得到社会的共识和认可,因此流派产生。
盆景流派的产生在前章已经涉及,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经济、文化的发展,社会对盆景需求增大,各地制作盆景的园圃迅速发展,但由于旧时交通不发达,而各地风土民情不同植物素材不同,文化理念上的差异,各地造型手法和扎材区别.因此各地产生了区别其他地方盆景的风格,而这些风格又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,不断完善、稳定,并且在一定地域流传,为人们所接受、喜爱。因此,一个流派的形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,一代或几代人的艺术创新和实践,而且还要有领军人物和特定的流行地域。
苏派盆景历史悠久,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太守时就有咏山水盆景的诗。在明、清时期,光福寺、虎丘一带花木园圃就很兴旺。明清时期形成苏派盆景的地方风格。其代表款式为“六台三托一顶”。其造型特点是将主干弯成六曲。在F左右各选择三个主枝,分别用棕丝扎成交错的圆馒头形枝片,称之“六台”;再在其后部分层次地扎出三个圆形枝片,谓之“三托”;最后在顶部扎-圆头形顶片。称“一项”。其形态丰满、端庄整齐挺拔。另外还有屏风式、顺风式垂枝式、劈干式等盆景款式。其技法均以扎为主。
20世纪30年代,盆景专家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,对历史上“六台三托一顶”的造型进行改造,创作出枝片伸展自然的盆景形态,使苏派风格的盆景焕然一新,形成清秀古雅自然稳健的艺术特色。
苏派盆景所用的植物素材主要有雀梅榔榆、三角枫、梅花,另外还有石榴、桧柏、虎刺、瓜子黄杨、黄荆、六月雪、五针松、黑松等。苏派盆景以苏州为中心,包括常熟。上海、杭州也受影响。
微派盆景是指安徽微州(今黄山市)域内(含歙县休宁黟县、祁门和今属宣城市的绩溪及今属江西省的婺源)的盆景流派。其起源在歙县的卖花渔村。微派盆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僖宗时期。卖花渔村洪氏家族原为河南淮阳人,其祖因职迁人徽州,后因避黄巢乱,其后们定居山林环抱中之渔村,遂以祖传梅花盆景为业,盆景由新安江水运至杭州而后分赴长江中下游江浙一带,乃至随运河北上山东、京律,在城镇中叫卖。徽派盆景在宋代业已成熟,成为中国古代盆景流派中最古老的派别之”。其技艺受中原唐代松树“鳞蜿蜿”(主S形弯曲)曲干造型的直接影响,而枝片则受黄山松枝台的启示。主要款式有梅花游龙式和三台式。游龙式分龙头、龙身、龙爪、龙尾四个部分。龙头是梅树基部对萌與枝进行连年压条繁殖后剪断分离新株,造成梅树基部肿大而多茬的桩头。而龙身则是梅桩头上选择以强壮而修长的萌条作主干,并对这主干做连续左右弯曲(游龙弯)而成。龙爪是在弯曲主干每弯处向外侧放出主枝先向下而后向上进行“S形弯,其弯在主干下部主枝为三弯一剪,上部主枝二弯一剪,剪口均向上。弯曲为一竖向平面。待主枝上生发侧枝后,又对众侧枝留一寸短截,再促发小枝,来年初春再对小侧枝留一寸短截,促发小枝。如此年复年,在各主枝上便形成密集的短枝群,即为台片。龙尾是梅花主干顶部向上的枝片,制作是短截主千顶梢后,便可促发主枝,主枝短剪后促发侧枝。但短截时留下的枝段稍长,6~9厘米,这样龙尾枝就没有下部台片上的短枝群密集,成为较松散的宽尾状。整个造型为一平面长等腰三角形。随后进入数十年的培养阶段,在培养期间,除进行桩景的形态调整完善外,还需隔34年移栽.次,以缩小根盘,使桩景主干主枝苍老古朴。达到可供观赏时则花团锦簇,古朴雄奇。游龙桩景的制作都成对成双,陈设时,对中二盆景在梅花品种和手法上都必须一样。梅花三台式的做法基本与游龙式相似,主干用游龙弯(即“S”形弯)作成二弯半。台片仅3个,即顶部一台居中,下面两侧各一台,形成等腰三角形竖平面。也有主干不用游龙弯而用磨盘弯(螺旋弯)的。三台式盆景造则简洁,形制较小,适于厅堂、书斋几案上观赏。三台式还有用罗汉松作素材的,台片主要用剪扎结合的方法。而素材用圆柏的,则台片以扎为主,以的为辅。
除此之外,微派盆景还有屏风式扭旋式疙瘩式杂桩野款式(即自然桩式)等款式。徽派盆景的蟠扎材料主要用棕榈叶条蟠扎固定,棕榈叶条枯萎自断,不须松绑,而且树的枝干绑扎处没有缢痕,更不会陷丝。
徽派盆景具有古朴雄奇、清艳壮丽的特色,其主要植物素材有梅花、罗汉松桧柏、黄山松,另外还有榔榆、三角枫、桃、紫薇、徽州栀子、璎珞柏、黑松、雀梅、杜鹃、贴梗海棠、虎刺等。
徽派盆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文章本人撰写,不经允许不得转载,请您多多支持